难怪被骂:中足联发布招聘高管公告,除了生意没一字谈足球_联赛_中超_问题
10月9日,中国足球协会(中足联)发布了一则招聘公告,计划招聘一名总经理和两名副总经理,共计三名高管。这原本是一件大事,但除了少数媒体转发了通知,或者个别网友随口评论外,几乎没有人对这一消息做出严肃的回应。相反,评论区充斥着嘲笑和讽刺的声音,似乎中足联并未获得球迷的认可。
令人惊讶的是,我仔细阅读了公告的内容,结果发现一个更大的问题:整篇公告几乎全是在讨论商业化话题,比如推动联赛的市场化、投资经营、版权开发、市场推广、敏锐的商业眼光以及运营能力等等,连一个字都没有提到如何提升联赛质量,或者足球本身的发展。
有人可能会说,中足联的职责就像当初的中超公司,主要负责联赛的运营,而非直接参与足球技术的提升。可以理解为,这次中足联招聘的高管,更多的是为了让联赛更好地进入市场、赚取商业利润。但问题正是出在这里。中足联如今的定位,让很多球迷产生了疑问:它到底在做什么?
有些人调侃说,中足联不过是“负责盖章”。虽然这句话听起来有些刺耳,但从某种程度上,它确实点出了问题的核心。过去,足协在管理联赛的同时,扮演了“运动员”和“裁判员”的角色。而现在中足联的成立,理论上是让它成为“运动员”,而足协变成“裁判员”。但实际上,中足联的作用并不明显。
例如,裁判员的培训和输出,依然由足协负责;中足联仅仅负责裁判的安排和使用。即便在裁判的评议和考核方面,所有权力仍然在足协手里。那为什么裁判员要听中足联的呢?再比如,关于国字号集训调整联赛赛程的问题,足协有权决定,而中足联只能服从,完全没有自主权和发言权。至于联赛中出现的争议判罚问题,媒体和球迷纷纷质疑,比如本赛季中超动辄补时十几分钟,甚至有明显不公的判罚,难道中足联就从来没有过任何反应吗?
亚冠联赛的改革也暴露了中超赛制的弊端,但到目前为止,官方并没有给出任何回应。难道中超就满足于自娱自乐,不关心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足球发展吗?
更让人担心的是,中足联似乎只关注联赛的安排和商业化运作,而对于足球比赛中的一些“不正之风”却显得无能为力。例如,一些涉及争冠和保级的关键比赛中,出现了明显的默契球和消极比赛,这种现象,难道中足联就没有任何方式去干预和限制吗?深圳新鹏城有3场比赛被判错,其中一场对长春亚泰的0-1失利,被认为与判罚失误有关,这难道是巧合吗?
10月6日,一位活跃在中国足坛的律师在社交媒体上发文,声称某足球经纪人一直坚信长春亚泰必定保级,难道这只是无中生有的谣言吗?10月9日,上海嘉定汇龙官方也发布声明,提到球队在本赛季遭遇了3次明显漏判,导致至少损失了4到6分,而球队目前依然面临降级的风险。难道这也是偶然?
在这种背景下,中足联对足球的关注显得格外薄弱,它似乎更专注于赚钱,而不是如何提升联赛水平。因此,球迷们对招聘公告的反应也并不出奇——愤怒、失望、冷嘲热讽,几乎没有人期待它能带来实质性的改变。
更糟糕的是,随着中足联内部即将进行大规模的岗位竞聘,整个机构的“换血”已经不可避免。媒体报道,未来中足联可能加强对商业开发的力度,那么联赛管理的职责恐怕会进一步削弱。如果最终的结果是只注重赚钱而忽视联赛质量的提高,那么中国足球将何去何从?
正如一句话所说:“皮之不存,毛将焉附。”如果联赛仍然处于低水平的运作,管理层频繁出现争议,只顾着生意而忽视足球本身,那么赚再多的钱又有何意义?这些金钱又能为中国足球带来什么实质性的改善呢?
此外,回顾当初的中超公司,其实并没有一位能够“全身而退”的董事长或总经理。或许,不少人已经忘记了这一点,但这是值得深思的。
如今的中足联,依然让人担忧。是否只有更多的商业化运作,才能拯救中国足球?而在这条路上,足球的本质和质量又会被遗忘多少呢?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