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在中超踢的还不如30年前!_比赛_球员_中国球队

作者:米妮小小编发布时间:2025-10-26 01:19:06阅读次数:0

图片

“一支队伍的战术打法,由主教练决定。任何队员若敢自行其是,不执行教练的战术安排,教练有的是办法收拾他。”足球圈内人士一语道破天机。既然如此,中国球队打法的落后,不正是那些低水平教练一手造成的吗?

没有基本的体能保证,一切免谈。这就是中国足球血淋淋的现实。

当年的河南建业、长春亚泰,都曾以充沛体能著称,成为强队夺冠路上的拦路虎。恒大、海港都在他们身上吃过苦头。可如今的中超,大多数球队只有75分钟的战斗力。比赛尾声,球迷看到的不是精彩的绝杀,而是倒地诈伤、拖延时间,或是被体能更好的球队逆转。

图片

问题的根源何在? 中超球员拿着高薪,却缺乏应有的职业精神。有圈内人直言:“哪个教练还敢上大运动量训练?逼急了,球员联手就能把教练逼走。”

看看中超赛场,再看看我们的近邻韩国。他们的球员不仅体能充沛,在技术上更是日益精进——孙兴慜、李刚仁等球员在欧洲赛场的表现有目共睹。

节奏,是你想快就能快的吗?答案显然是否定的。

图片

快节奏的本质,是决策快,洞察力强。反观我们的青训,从孩子起步阶段就开始剥夺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,把他们训练成只会“听教练话”的执行机器。训练脱离比赛实际,青训阶段就已经走偏,成年后怎么可能快得起来?

1995年甲A联赛,上海申花主帅徐根宝推行“抢逼围”战术,一举夺冠。这一战术彻底改变了当时国内足坛“一看二慢三通过”的拖沓作风,让赛场全面提速。

为什么这么好的战术后来没有延续? 因为这反人性。球员们习惯了懒散,突然紧张起来就遭不住,更熬不下去。

图片

理想很丰满,现实很骨感。五外援政策或许能保证单个球员的高强度比赛,但不能保证整个联赛的持续强度。

“国内球员能保持90分钟强度的球员不存在。”一位资深球迷痛心地说,“替补与主力的实力差距明显,根本无法满足教练的战术要求。”

随着外援时代的到来,对速度、身体强度、体能的要求更高。全场高位逼抢在目前的中超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,反而会因体能不足和替补能力差距,在比赛后半段被对手击溃——海港队就是活生生的例子。

图片

有球迷在观看中超直播时发现:“最让我恶心的是那些足球评论员,下半场比赛才刚刚开始,就在那边说场上球员体力消耗很厉害!我看得真是无语了!”

中国裁判似乎也被中超联赛的散漫节奏带偏了。业内人士建议:“以后不是严重犯规的,禁区里的手球,视频裁判不提醒的,请让比赛继续,要提高净比赛时间才是硬道理。”

这就是中超一直不扩军的缘故。水平不行,后边的保级队伍更差,如果没有外援,那就是业余队。中甲和中乙的水平可想而知。

图片

早在30年前,徐根宝就看透了中国足球。他的抢逼围战术,就是针对国内球员怕抢怕贴身的毛病。

“那个时候和上海队踢,都要拼命的跑,否则跟不上上海队的节奏。那个时候看上海队比赛是非常激动人心的。”老球迷回忆道。

这个问题与1979年国内汽车厂拒绝引入欧美汽车技术如出一辙。业内人士都明白怎么回事,但引进外国人才等于打破现有的舒适圈,他们肯定不能同意。

图片

“节奏一上,体能技术都不支持,练肯定是不练,抽烟喝酒泡妞这些又不能少。。。怎么踢?”一位匿名球员无奈地说。

目前中超的节奏,某种程度上确实是无数足球人长期实践中总结的“最优选择”。散,漫,慢。。。看看球员的身形吧,一个个肚子圆滚滚,让人哭笑不得。

国足成绩差就是因为中超比赛节奏太慢,一到洲际赛场明显跟不上比赛节奏,包括中超前几名在亚冠赛场也是输多胜少。

图片

有球迷尖锐地指出:“山东去年踢亚冠那种节奏那种对抗强度,放到中超每场少说也得两张红牌。”

那些体能不足以支撑90分钟比赛的球员,应该被剔出中超赛场。空出位置,让有能力保持90分钟高强度比赛的球员上场,从而提高中超比赛节奏,跟上现代足球步伐。

唯有彻底摒弃不死不活、不紧不慢的养生足球、人情足球、关系足球、金钱足球、腐败足球,中国足球才有希望,才能赢得世界的尊重。

图片

快节奏传接、合理跑位、高位逼抢、高强度身体对抗、对比赛规则的灵活把握、阅读比赛能力的提升——从球员到教练,都必须对足球认知有一个质的提升。

中国足球如果沿着老路走下去,只能是死路一条。当足球变成了一场精密的战争,我们却还在用农耕时代的节奏踢球,这何尝不是一种悲哀?

留给中国足球的时间,从来不多了。

标签:
收藏
分享
发表评论
发布
暂无评论